English

漆永祥与江藩研究

2006-12-07 17:09:00 来源:博览群书 来新夏  我有话说

学问之谋“竭泽而渔”,固学人之愿景,而能付之实践者,则既难且稀,即能穷某一领域者,亦不经见。今夏,幸获漆永祥先生所著研究清学者江藩的三种专著。一曰《江藩集》,二曰《〈汉学师承记〉笺释》,三曰《江藩与〈汉

学师承记〉研究》。虽尚未能竭江氏之泽而尽渔其学,但于江藩其人与其代表作《汉学师承记》之研究,则亦可谓穷尽其学矣。漆先生以十余年之精力,发其厚积,成有关江藩三书,达百六十余万字之巨著,焚膏继晷,艰辛可见,至其搜求之完备,研究之深邃,包罗诸家之广泛,称此三书已臻竭泽而渔,或非虚誉。我于漆著江氏三书,视《江藩集》为研究江氏之基础,《笺释》为研究江氏学术之进阶,而《江藩与〈汉学师承记〉研究》则为研究江藩及其代表作之硕果,故我以此为三书之排序而论列之。

《江藩集》乃著者于笺释江氏《汉学师承记》时集辑与抄撮江氏散藏各地而存世之刊本、稿本与抄本,并经考校整理而行于世者,为前此所未有。集有《隶经文》《续隶经文》《炳烛室杂文》(附:《江郑堂河赋注》)、《半毡斋题跋》《乙丙集》《半月楼诗抄》《扁舟载酒词》等诗文作品。其间《半月楼诗抄》因原无刊本而为世所未知的江氏诗集,著者艰难求之于藏者,更与《乙丙集》相校,核定为三卷。附录五种皆有助于研究江氏及其学行,附录一为王欣夫先生所辑《炳烛室杂文补遗》得十四篇,惟皆无出处而由著者为补足之。附录二为著者所辑之《炳烛室杂文续补》,得十二篇,可证江氏学问之博及四部。附录三为《江藩传记资料选编》,择辑内容相辅相成之六种传记,可参知江氏生平。附录四为《江藩交游资料汇编》,收录江藩师长、戚属、友朋及弟子等53人与江往来之书札、序跋、唱酬与吊挽之诗词等,共一百三十余篇,不仅得见江藩之友情,亦可知彼此之学术关联,为前此所未有。卷五为闵尔昌所编《江子屏先生年谱》,虽尚多缺略,但江氏一生之行实亦由是而得其大概。有此一集,将使久为学术所掩之江氏诗文成就大显于世。谓漆氏为江藩之一大功臣,不亦宜乎?

《〈汉学师承记〉笺释》为漆先生对江藩代表作《汉学师承记》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后的精心之作。笺释为汉以来学者进行传注之一体,“笺”原为标识简书内容之小竹片,后演变成对经意抉发隐略,表示己意的一种做法,如郑玄之《毛诗传笺》。后世学人往往将“笺”作为署书名的一种谦称,已与注释无异。著者以“笺释”名书,或亦承汉学之一脉。《汉学师承记》本身不过十余万字,而《笺释》则达八十余万字,所增已达八倍,内容之丰显然可见。其书后所附参考与引用书目已在600种以上。其搜求之艰辛曲折,甚至无奈,已俱见于书尾所附《笺释缘起与后记》一文中。《汉学师承记》名为汉学,实则为研究清代学术之一大名著。其时限之长,上起秦汉下至有清,学术门类涉及尤广,从文字、音韵、训诂、目录、版本、校勘、辑佚、辨伪到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乐律、金石、避讳、地理诸学,无一不及。历来于此名著,虽多有论述争议,但能寻行逐墨细加笺释者,尚未之见。笺释之作,人多望而却步,而著者则持之以韧,不趋时尚,置身故纸,终为江氏延伸其学。《汉学师承记》之读者群,行将由此而日增。不仅此也,《笺释》中尚有多处超越前贤之创获。如论三惠之用《惠氏宗谱》,论钱大昕之用《讲筵日记》,论江永之用《善余堂文集》等,皆为前人所未见未言之史料。设非深于探求史源,采铜于矿,不可得也。著者更于江氏本书所及之传主著述外,复于文末广列传主其他著述,此不仅为江氏拾遗补阙,亦便于学人研究某一传主学识著述时之检阅。尤感新奇者,则为著者之释传主姓名、字号之含义。盖以前人命名,多非草率行事,无不寄托家人希望及长辈之种种期待与祝福,均寓有深意。于此则可窥知家人之学养,而名与字相连含义,更能对传主生活背景有所了解。至于正误纠谬,勘定版本,乃笺释之余事。略于释词释意,详于释人释事,正笺释之主旨也。书后附有三附录,一为江藩所撰《国朝经师经义目录》;二为漆永祥先生整理之清赵之谦所撰《国朝汉学师承续记》残稿,共补增嘉庆以来学人二十人;三为漆永祥先生整理《续记》之说明,有助于读赵氏之续记。另收江庆柏先生所撰《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评说》一文。附录四为《主要参考引用书目》。此数附录并非赘尾,而具有与本文相侔之价值。

《江藩与〈汉学师承记〉研究》一书于2005年与《笺释》先后成书,为著者磨剑十年之总成绩,于江藩与《汉学师承记》做如此全面研究而获得成果,尚未见国人有类此著作,是以应称漆著为清代学术史领域中填补空白之作。是书搜集资料较丰,除江藩个人专著与诗文外,尚有亲属、前辈学者、同时学侣友好以及后来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著。文献形式有专著、诗文集、地方志、杂著、信札、年谱等等。各章引用资料,注释出处,均能合乎学术规范。是书涉及范围极广,围绕主题从各方面进行论证。举凡江藩之祖籍、世系、戚属、名字、别号、斋名、生平、学行、交游、著述与《汉学师承记》之版本、史源、考异、考实、札记、续纂、注释、翻译以及对《汉学师承记》之评价等,均有详细论辩。其间第六章论史源,虽系在日本学者近藤光男的《汉学师承记》(译注)基础上,进行更为详悉的追考与论辩;但于治学方法上特意标举史源,立为专章,确为学术专著中所罕觏,而于后学则颇多启示。第九章《札记》乃著者于读《汉学师承记》时所遇到的若干学林掌故,大多关涉清代学术史之研究而随手所作考论。文笔流畅可读,具有情趣与活力,而无单纯考据之沉重。章中所收三十余则,仅为全部札记之选录,若能罄其所有,当可别成一书。既承乾嘉诸老写札记之余绪,又为学术专著开一新路。正文十二章外尚有三附录,一为《江藩年谱新编》,继闵尔昌氏之江谱而增幅甚多,凡江藩之散篇佚文以及交游者之诗文均录入谱,内容充实,于了解江氏生平行事,可节读者翻检之劳,但与闵谱分置二书,似有不便,若将闵谱与新编合置于《研究》一书之末,则本文与年谱两相校阅,较之分置为善多多。二为《近二百年来江藩与〈汉学师承记〉研究论著目录》,按文献形式分为五类,前人研究成果已大致网罗,并以之示个人研究之起步点。三为《主要参考引用书目》以证著者著述之可征信度,亦有裨于后来研究者之入门。

我既读三书已,颇感已得三书之大要,乃约略述之于上文,而其心得,则撮言于次:

一曰专攻一经为学术传承之要诀。漆氏以江藩与《汉学师承记》为鹄的,寒窗十年,终成研究江氏之三种著作,并以此为基,繁衍枝蔓,行见枝叶茂盛,延而为江藩全面研究、汉学研究、清代学术史研究以及清代汉学家个案研究等等,不及十年必将有更大成果面世。

二曰搜求资料必求其全。著者撰此三书,十分之八功力在于搜求资料,故能征文考献,证据充分,立论准确。其所征引几近千种,而于江氏友朋之作亦广搜博览,如《江藩集》之附录四即涉及53人,《江藩与〈汉学师承记〉研究》第三章更达88人,旁征博引,其庶几乎“竭泽而渔”?

三曰著述必求体例完备。著者所撰三书,其著述体例,力求完备,序例附录、前言后记,各按需要而设置,而内容充实有裨读者之宗旨则一也。《江藩集》之《前言》,条其篇目,撮其指要,编为全书提要,得刘中垒之遗意。《笺释》之序出台湾学者陈鸿森之手,于有关江氏学术之问题,多细加考辨,示读者以读书之法门。而漆先生复于书尾缀《笺释缘起与后记》一文。记撰者治学之艰辛,情深意挚,令人感动。《笺释》则以《绪论》分章题记,引导读者即书究学。《笺释》与《研究》二书,以其涉及广泛,乃据书中人名、字号、书名、重要事件与语词而编综合索引,附于书后,极便检读,亦合当前著述之体。他如所附之图像、书影皆为难得之品,颇为全书增色。

四曰研究何时代之学术,必先了解该时代之治学方法。汉学贯穿有清一代而成清学。清学基础在考证、目录、版本、校勘、辑佚诸道。不谙此数道不足言清学,江藩所著如此,漆氏之研究亦复如此。读著者江氏三书,无处不可见清人之治学方法,从而悟及治何时代之学,必先明何时代之治学方法;否则缘木求鱼,难得窍要。我读著者江氏三书又得一明证。

我年高目?,阅读速度迟缓,历经月余,始粗读三书一过。前得后失,疏漏殊多。谨就所见,略贡刍荛,是否有当,尚祈著者与读者教正!漆永祥先生方当盛年,精力充沛,学殖深厚,若能更登层楼,对已有成果以外之江氏著作,如《宋学渊源记》以及散佚著述等,更做全面搜求研究,则江学之“竭泽而渔”,当可指日。我虽年登耄耋,犹拭目以待,乐观其成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